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国经济通过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扩大内需、优化外贸结构等高质量发展举措,形成应对外部挑战的确定性力量,具体表现如下: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中国持续加大创新投入,目前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约2.7%,超过欧盟平均水平。创新成果不断涌现,1-5月有效发明专利申请量接近500万件,增长12.8%。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蓬勃发展,上半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左右,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绿色产业保持较高增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增强了应对外部挑战的产业支撑力。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中国将扩大内需摆在重要位置,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七成,其中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超过五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通过以旧换新等政策,推动高品质耐用消费品进入居民生活,智能绿色消费新趋势倒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了供给结构对有效需求的适配性,减少了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增强了经济的内生动力和稳定性。优化外贸市场与结构:面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中国积极拓展多元化市场,降低对单一国家市场的依赖。2025年上半年,中国对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实现增长,对东盟、中亚、非洲等新兴市场出口增速达两位数。同时,“中国智造”实力不断增强,提升了中国外贸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即使在外部关税冲击下,出口仍能保持较好表现,展现出中国外贸的强大韧性。推动产业改造升级:在国家“两重”“两新”政策支持下,各地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积极对接“互联网+”“AI+”“数字+”,提高了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强了产业竞争力,使中国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不断向高端迈进,有助于应对外部产业竞争压力和供应链波动。发挥宏观政策效能:中国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为经济稳定运行托底。通过政策协同发力,促进投资需求稳中有升,保持外贸结构优化、净出口平稳增长,稳定就业形势,推动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平稳增长,为应对外部挑战创造了良好的国内经济环境。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中国作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通过举办链博会等举措,着力凝聚合作共识、拓展合作空间,为维护自由贸易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贡献力量。利用自身在供给侧和需求侧的优势,携手各方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伙伴关系,在应对外部不确定性时,也为世界经济注入稳定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