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迎来一周年。这一年来,北京通过完善法规、科技赋能、推进文物腾退与开放、加强文化传播等多种举措,书写着中轴线保护传承新篇。具体如下:法规保障升级:2025年5月,《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实施,在原有条例基础上,名称加上“世界”二字,体现保护理念扩容,重点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和阐释展示、保护管理制度、保护对象等方面进行了完善性修改,为保护行动提供更有力的制度支撑。发布三年行动计划:7月27日,发布《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2025年-2027年)》,明确了加强整体性和系统性保护、提升保护管理能力、加强传承利用、促进文化传播与交流合作等5个方面45项重点任务。计划到2027年,充分彰显北京中轴线的历史风貌,使其成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窗口。科技助力保护:北京测绘院等牵头搭建了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与保护平台,集成近3万个传感器,可实时捕捉建筑裂缝、气象环境等数据,还新增了界桩监测等功能,将卫星遥感与地面巡视结合。此外,2024年有2.8万多名志愿者参与该平台“数字打更人”活动,上传8万多条巡检数据,与专业监测相辅相成。推动文物腾退与开放:孚王府腾退、那王府开放等举措,带动了以中轴线为核心的老城整体保护。遗产点周边的胡同商铺同步焕新,实现了时尚与历史的碰撞。先农坛开放面积扩大,庆成宫、神仓区域新开放后,年游客量从12万跃升至120万,还推出了多款受欢迎的文创产品,如“天宫藻井”冰箱贴等。加强文化传播与公众参与:古建保护与空间活化并行,青少年志愿团队“纵横少年团”在中轴线15处遗产点志愿讲解40余次。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之际,桌游《北京中轴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