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学大辞典》是丝绸之路研究的重大学术工程和出版工程。其编纂工作于2025年正式启动,旨在系统整合吐鲁番学资源,确立其国际学术地位,将为中国学术增添新的篇章。相关介绍如下:编纂缘起:《吐鲁番学大辞典》的编纂构想可追溯到30多年前。1998年《敦煌学大辞典》出版时,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就有了编纂《吐鲁番学大辞典》的动议。2005年至2008年,荣新江教授团队在进行新获吐鲁番文献整理工作时,曾与当地文物局磋商编纂事宜,但因当时学术水平受限,尤其是胡语文献研究积淀不足,编纂难度大而未启动。此后,相关动议多次被提及,2019年2月,《敦煌学大辞典》(第二版)编纂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在其出版后,将着手开展《吐鲁番学大辞典》的编纂工作。启动过程:2025年1月,《敦煌学大辞典》(第二版)新书发布会后,上海辞书出版社提议正式启动《吐鲁番学大辞典》编纂工作,由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与吐鲁番市文物局、上海辞书出版社三方协作。3月11日,编纂工作启动会议在北京大学召开,确定了全书基本框架结构、类目设计等内容,并对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之后,又召开多次中、小型工作会议,优化编纂团队、细化编纂方案。词条定稿:2025年6月28至29日,“《吐鲁番学大辞典》词条定稿会”在西安召开。主编、副主编和相关负责人就词条选取标准、词条归类等具体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对之前忽略的门类条目进行查漏补缺,扩大了辞典收录范围,让编纂工作进入正常运行轨道。重要意义:吐鲁番学研究对象丰富复杂,包含众多石窟寺、古城遗址、文物和文献等,其内涵比敦煌学更为丰富杂乱。中国的吐鲁番学研究道路坎坷,大量文物文书曾遭劫掠流散。《吐鲁番学大辞典》的编纂,将汇集吐鲁番及丝绸之路西域段人文、历史、地理等多方面内容,囊括百年来吐鲁番学研究成果,涵盖众多学科领域,有助于推动吐鲁番学发展,使其与敦煌学比肩,确立其国际学术地位,也将为从事丝绸之路研究的学者提供一部资料翔实、体例规范的集大成工具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