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公私募机构在消费领域的“消费观”分歧加大,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消费板块的投资策略上。具体情况如下:分歧的表现: 对传统消费龙头股的操作分化:以贵州茅台为代表,中央汇金和证金公司等“国家队”坚定持有,多个ETF也大幅增持,券商普遍给予“买入”评级。然而,部分私募大佬如日斗投资创始人王文已不再持有白酒股,转向医药和新消费领域。公募基金经理的操作也呈现分化,有的转战老铺黄金、泡泡玛特等新消费个股,减持传统消费龙头如美的集团、贵州茅台;而另一些则加仓白酒股如五粮液、泸州老窖、山西汾酒等。 对新消费个股的看法不一:部分公募基金经理认为新消费板块的想象空间刚刚打开,泡沫化风险较低,如恒越匠心一年持有的基金经理宋佳龄认为,新消费板块股价表现与业绩释放高度关联,需通过新产品推出及数据验证驱动估值提升,泡沫化风险较低。但百亿私募仁桥资产创始人夏俊杰则直言新消费整体过热,存在明显的泡沫,比如泡泡玛特、老铺黄金等公司的市值已超过一些传统龙头企业,这是不合理的。分歧的原因: 行业发展趋势不同:新消费行业发展迅速,具有较高的增长潜力,但同时也伴随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和估值泡沫风险。传统消费行业虽然增长相对稳定,但当前面临着消费升级、销售渠道变革等挑战,部分机构认为传统消费行业存在估值修复空间,且品牌护城河和政策驱动有望为其注入新动能。 投资理念差异:一些机构注重价值投资,更倾向于选择估值合理、业绩稳定的传统消费白马股;而另一些机构则追求成长投资,愿意承担较高的风险,寻找具有高增长潜力的新消费个股。对市场的影响: 加剧市场波动:公私募机构在消费板块的操作分歧加大,会导致相关个股的股价波动加剧。例如,当部分机构大量买入传统消费白马股时,会推动股价上涨;而当另一些机构卖出时,股价则可能下跌。 影响投资策略:投资者需要根据公私募机构的分歧,重新审视自己的投资策略。对于稳健型投资者来说,可能会更倾向于跟随那些看好传统消费白马股的机构;而对于激进型投资者来说,则可能会关注新消费个股的投资机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