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指数增强基金呈现出悄然走红的态势,多家基金公司纷纷布局,且多只产品对标主流宽基指数。9月19日的相关公告显示,国投瑞银基金公告称,国投瑞银上证综合指数增强基金将于10月22日发售,首募规模上限为80亿元。安信基金公告称,安信创业板指数增强基金将于10月13日发售。景顺长城基金公告称,景顺长城上证科创板综合指数增强基金已于9月18日成立,合计募资达15.16亿元。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6日,2025年以来新设立的指数增强型基金已超过113只,发行总规模达到575.67亿元,是去年全年的2.77倍。从指数增强型基金在新发产品中的占比看,该类产品在新发股基、新发基金发行规模的占比分别达20.42%、7.63%,均创下历史最高水平。指数增强基金走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政策与市场环境推动:公募改革推动基金业绩评价方式向业绩基准靠拢,指数增强型基金在跟踪基准及获取超额收益方面具备优势。2025年以来权益市场的回暖,也带动了整体含权产品的关注度,投资者对权益资产的配置意愿增强。产品自身优势:指数增强型基金巧妙地将被动投资与主动管理相结合,在跟踪指数的基础上通过适度的主动管理追求超额收益。其具有透明、低成本、分散风险等特点,同时又能通过量化模型挖掘超额收益,满足投资者对基准指数收益的要求和追求更高回报的需求。机构认可:机构资金投资期限通常更长,指数增强型基金更容易积累超额收益并发挥复利效应,且机构有相对明确的考核基准,指数增强型产品在战胜基准获取超额收益方面,可预期性优于主动基金,综合费率也更有优势。基金公司差异化竞争:在指数基金竞争加剧、ETF头部效应更加明显的情况下,中小基金公司借助指数增强基金可以避开直接正面竞争,并发挥自身主动投资的优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