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展6000亿元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以“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模式向市场注入中期资金。结合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导向,这一操作的核心逻辑、市场影响及后续趋势可从以下维度深入解析: 一、操作核心数据与政策背景本次MLF操作的关键信息与政策衔接性特征显著:规模与净投放:9月有3000亿元MLF到期,此次6000亿元操作实现净投放3000亿元,为连续7个月加量续作。若叠加当月买断式逆回购净投放的3000亿元,9月中期流动性净投放总额达6000亿元,与8月规模持平,延续了5月降准(释放1万亿元长期流动性)后“持续净投放”的政策节奏。操作机制优化:本次采用“多重价位中标”模式,中标利率由市场主体投标形成,标志着MLF利率的政策属性进一步弱化,更贴近同业存单等市场利率,既提升了金融机构市场化定价能力,也便于央行动态掌握流动性余缺。政策协同性:当前处于政府债券发行高峰期,且监管层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MLF持续净投放体现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既为政府债券顺利发行提供流动性支持,也满足企业、居民的信贷融资需求。 二、操作动因:为何选择此时加大中期流动性投放?央行此次操作的背后,是对多重市场矛盾与政策目标的精准回应:1. 应对短期资金到期压力:9月22日至26日当周,公开市场到期资金规模高达2.1万亿元(含1.8万亿元逆回购、3000亿元MLF),创年内单周新高。若未及时注入流动性,可能引发银行间市场利率大幅波动,此次MLF操作有效缓解了资金集中到期的压力。2. 平抑市场利率上行态势:近期受股市走强、“反内卷”预期变化等因素影响,中长端市场利率普遍上行。例如9月24日,7天期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较前一日上涨12.8个基点至1.59%,银行体系流动性边际收紧。通过MLF注入中长期资金,可稳定市场对流动性的预期,避免利率无序上行。3. 明确货币政策支持性立场:央行行长潘功胜近期强调“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此次操作与14天期逆回购机制改革(改为美式招标)、买断式逆回购加量续作等举措形成合力,释放了“数量型工具持续加力”的信号,既避免“大水漫灌”,又通过市场化方式降低银行负债成本。 三、市场影响:多维度传导效应已初步显现从资金面、金融市场到实体经济,本次MLF操作的影响正逐步传导:资金面:跨季流动性无忧:操作后,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紧张预期显著缓解。尽管9月25日有4870亿元逆回购到期,但央行同步开展4835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叠加MLF净投放,DR007(银行间存款类机构7天期质押式回购利率)等关键指标未出现大幅波动,为国庆假期及季度末资金面平稳过渡筑牢防线。债券市场:政策协同效应凸显:MLF净投放为政府债券发行提供了充足流动性支撑,避免了“国债发行挤占市场资金”的情况。同时,14天期逆回购机制改革强化了7天期逆回购利率的定价锚地位,有助于提升债券市场宏观审慎管理效能。信贷市场:LPR下行预期升温:市场机构普遍认为,MLF持续净投放将降低银行中长期资金成本,预计后续1年期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可能下行5-10个基点,进而降低企业中长期贷款成本,助力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行。 四、后续政策趋势预判结合当前政策工具箱与宏观经济需求,未来货币政策可能呈现以下特征:工具组合常态化:14天期逆回购有望成为调节短期流动性的常态化工具,与MLF(中期)、买断式逆回购(短期)形成“长中短结合”的流动性调控体系。光大证券预测,14天期逆回购的运用频率将超越传统节假日场景,更灵活地应对阶段性资金压力。操作规模或保持高位:四季度政府债券发行仍将持续,且经济回升基础需进一步巩固,央行可能继续通过MLF加量续作、适时恢复国债买卖操作等方式,保持中期流动性充裕。长城证券指出,国债买卖操作比买断式逆回购更灵活,宽松效果更强,可能成为后续政策选项。利率市场化深化:MLF、14天期逆回购等工具的中标利率将更贴近市场利率,政策利率信号逐步弱化,市场需更多关注DR007、同业存单利率等市场化指标,以判断资金面真实松紧程度。总体而言,此次6000亿元MLF操作既是对短期流动性压力的精准应对,也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同发力的具体体现。在“适度宽松”的政策基调下,后续数量型工具的灵活运用将成为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支持实体经济的核心抓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