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9日,国家发改委在新闻发布会上正式披露,规模达5000亿元的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正加速推进,这一工具被视为当前稳投资、稳经济的关键抓手,既着眼短期需求提振,又布局长期产业升级。以下从核心信息、政策逻辑、创新突破及市场影响四方面展开解析: 一、核心信息:资金运作与投放重点该工具的核心是通过政策性银行定向补充项目资本金,破解投资“入门难题”,具体运作机制呈现三大特征:资金属性与来源:5000亿元全部用于补充项目资本金(最高可占项目资本金的50%),资金由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分别按2500亿、1500亿、1000亿额度认领,通过发行金融债券、运用PSL(抵押补充贷款)等方式筹集,资金成本低至2%,期限长达20年。投放领域:聚焦“传统基建升级+新兴产业布局”双主线,具体包括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赛道,以及绿色低碳、交通物流、城市基础设施、农业农村等传统重点领域。例如浙江湖州已启动相关项目排摸,重点围绕数字经济和消费基础设施申报资金。落地进度: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加快推动资金投放至具体项目,后续将督促地方加快开工,力争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多地已提前布局,广东、江苏、山东等地通过专题培训、项目对接会等方式储备项目资源。 二、政策逻辑:为何此时推出这一工具?从经济背景与政策传导看,该工具的推出既是逆周期调节的需要,也是结构优化的关键举措:短期稳增长需求:2025年7月以来,我国投资增速呈现边际走弱迹象,1-8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仅增长0.5%,民间投资连续3个月负增长(1-8月下降2.3%)。项目资本金不足是制约投资落地的核心瓶颈——没有资本金,项目无法获得银行配套贷款,而5000亿工具恰好补上这一缺口。长期促转型目标:与2015年专项建设基金、2022年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相比,本次工具首次将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领域纳入重点支持范围,通过资本金注入引导社会资本流向高质量发展领域,助力产业结构升级。杠杆撬动效应显著:根据机构测算,5000亿元资本金可撬动5-6万亿元总投资(杠杆率约1:10),相当于2024年宽口径基建投资总额的24.4%,预计未来三年每年可推动基建投资增长3-4个百分点。 三、创新突破:与以往政策工具的三大差异相较于2015年、2022年两次类似工具,本次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在机制设计上有明显创新:首次明确民营企业倾斜:5000亿元中1000亿元(占比20%)定向支持民营企业,重点投向新质生产力、新兴服务业等领域,同时配套出台破除民间投资隐性壁垒的措施,例如对铁路、核电等重大项目设定民间投资参股比例下限。市场化运作特征更强:本次政策未安排中央财政贴息,资金投放由政策性银行按市场化原则自主决策,通过银团贷款等方式吸引商业银行配套融资,同时建立项目清单分级审核机制,兼顾政策导向与投资效率。“准财政”属性更突出:工具设计参考PSL(抵押补充贷款)机制,直接弥补财政资金缺口,比传统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更直接作用于总需求。例如,对已开工但资金链断裂的项目,工具可先行垫付资本金,待地方专项债资金到位后再归还,避免项目停工。 四、市场影响:多维度拉动经济复苏这一工具的落地将从投资、就业、产业三方面产生连锁反应:投资端:短期可对冲房地产投资下滑压力,长期推动新基建与新兴产业投资增长。例如,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低空经济产业园等项目的落地,将带动上下游设备制造、软件开发等产业链投资。企业端:民营企业将直接受益于1000亿元定向资金,同时工具撬动的配套融资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例如,制造业民营企业参与的产业升级项目,可通过资本金补充获得更多银行贷款支持。信心端:政策释放“持续加力稳增长”的信号,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国家发改委明确表示,后续将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做好政策预研储备,适时推出更多举措,为全年经济目标实现提供保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