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航天器首次观测到星际天体,天问一号传回地外访客阿特拉斯图像
远在3千万公里外的火星轨道上,天问一号完成了一次史无前例的拍摄,将镜头对准了来自太阳系外的神秘访客。
近日,国家航天局宣布,天问一号环绕器成功观测到星际天体——阿特拉斯(3I/ATLAS)。这是我国航天器首次观测到星际天体,也是人类已知造访太阳系的第三颗星际天体。
此次观测期间,天问一号环绕器距离阿特拉斯约3000万千米,是目前观测该天体距离最近的探测器之一。
01 星际来客:阿特拉斯
阿特拉斯于2025年7月1日由位于智利的巡天望远镜发现。
它是已知造访太阳系的第三颗星际天体,沿着双曲线轨道穿越太阳系,这一轨道特征也证实了它来自太阳系之外。
科学家推测,阿特拉斯可能形成于银河系中心古老恒星周围,年龄约在30亿至110亿年之间,甚至可能比我们太阳系还要古老。
02 技术挑战与突破
天问一号团队于9月初开始着手准备阿特拉斯观测工作。
观测面临巨大挑战:目标距离遥远、自身运动速度高达约58千米/秒,相对于天问一号环绕器的运动速度更是达到约86千米/秒。
彗核直径仅约5.6千米,在火星轨道上观测亮度非常暗,比拍摄火星表面目标暗1万到10万倍。
天问一号环绕器上携带的光学载荷原本是为拍摄明亮的火星表面而设计,这次观测将其拍摄能力发挥到了极限。
03 科学价值与意义
阿特拉斯作为一颗星际天体,是探测系外行星成分、演化及早期恒星历史的稀有样本,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通过分析观测数据,科学家不仅可以了解这颗星际天体本身的特性,还能通过对比它与太阳系彗星的成分差异,更加深入地探究太阳系的起源等相关问题。
图像显示,阿特拉斯彗星特征明显,由彗核及其周围的彗发共同构成,直径达数千千米。
科研人员利用连续30秒拍摄的系列图像制作成的动画,清晰展示了该天体的运动轨迹。
04 为未来深空探测奠基
阿特拉斯的成功观测是天问一号的一次重要拓展任务,为天问二号开展小行星探测进行了技术试验,积累了经验。
天问二号任务计划对小行星进行探测,对类似暗弱天体的观测实践,将为后续深空探测奠定技术基础。
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1年2月进入火星环绕轨道,迄今已稳定运行4年8个月,状态良好,展现出中国深空探测装置的长寿命和高可靠性。
天问一号的此次成功观测,不仅为我国深空探测积累了经验,也为人类理解太阳系外宇宙的组成和演化提供了珍贵数据。
随着后续天问二号等深空探测任务的推进,中国在宇宙奥秘探索的道路上正稳步向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