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旗下和黄医药(00013.HK)股价在2025年8月8日早盘闪崩,盘中最大跌幅超16%,最终收跌15.42%,总市值缩水至207亿港元。此次暴跌的直接导火索是公司公布的2025年中期业绩显著低于市场预期,叠加行业政策调整与市场情绪波动,引发投资者对其战略转型阵痛的担忧。 一、业绩结构性矛盾暴露:一次性收益掩盖核心业务困境尽管公司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暴增1663.32%至4.55亿美元,但这一异常增长完全依赖非经常性损益——以45亿元人民币出售上海和黄药业50%股权带来的税后收益4.163亿美元。剔除这一因素后,核心业务收入同比下滑9.16%至2.78亿美元,其中肿瘤/免疫学收入1.435亿美元亦未达机构预期。具体来看:创新药商业化进展受阻:核心产品呋喹替尼在中国市场销售额同比下滑29.5%至4300万美元,主要因竞争加剧及营销团队重组。尽管海外销售额增长25%至1.628亿美元,但整体收入仍难以弥补国内缺口。研发投入收缩引质疑:上半年研发开支同比减少24.4%至7200万美元,其中海外研发支出几近腰斩,销售费用因团队重组下降49.3%。这一举措虽使期末现金储备增至13.65亿美元(同比+63.3%),但被市场解读为创新药管线推进力度减弱的信号。 二、战略转型阵痛:剥离中药资产与押注创新药的博弈和黄医药近年持续剥离中药资产,继2021年出售广州白云山和黄中药后,2025年初再次以44.78亿元转让上海和黄药业45%股权,彻底退出中药领域。这一战略调整旨在聚焦肿瘤与免疫性疾病领域的创新药研发,目前有13款候选药物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其中4款已在国内获批。然而:收入结构转型真空期:上海和黄药业曾是公司"现金奶牛",其核心产品麝香保心丸年销售额近30亿元,且2023年净利润达6.63亿元。剥离后,创新药商业化收入尚未形成有效替代,导致短期业绩承压。技术平台前景存疑:公司重点押注的ATTC技术平台虽被管理层称为"增长引擎",但目前仅有多个分子处于临床前阶段,距离产品上市仍需数年。市场对其能否打开全球市场持观望态度。 三、行业环境恶化:政策与资本的双重挤压此次暴跌亦受外部环境拖累:港股医药板块系统性风险:8月8日港股医药股集体重挫,凯莱英、再鼎医药等跌幅超10%,百济神州、嘉和生物等跌超6%。这与特朗普政府拟对进口药品征收高额关税的政策预期有关,叠加创新药板块前期涨幅过大后的获利回吐。国内政策不确定性:尽管管理层强调"中国创新药政策环境改善",但近期医保谈判降价压力、商保目录扩容进度不及预期等因素,仍使市场对创新药商业化前景保持谨慎。 四、机构态度分化:短期下调目标价但长期仍存期待瑞银等机构在业绩发布后下调其2025-2027年收入预测,港股目标价从37.7港元降至36.9港元,但维持"买入"评级。这一矛盾态度折射出市场对其长期潜力的分歧:利空因素:核心产品沃瑞沙®虽提前纳入医保谈判,但肾癌适应症上市申请仍在审评中;血液肿瘤药物达唯珂®7月刚启动销售,短期内难成业绩支柱。潜在亮点:呋喹替尼在欧美市场纳入医保的进程加速(如英格兰NHS建议纳入),赛沃替尼全球III期研究若数据理想有望提交上市申请。此外,13.65亿美元现金储备为后续管线开发与战略合作提供了充足弹药。 五、历史教训与未来关键变量和黄医药此次危机与其2023年索凡替尼美国上市申请失败的经历一脉相承——过度依赖单一产品、研发投入波动、国际化进程反复等问题长期存在。未来股价走势将取决于两大核心变量:1. ATTC平台临床进展:新一代抗体靶向偶联药物的研发突破能否兑现技术领先性;2. 全球商业化能力:呋喹替尼、赛沃替尼等产品在欧美市场的渗透率提升速度,以及与武田等合作伙伴的协同效应。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警惕战略转型期的业绩波动风险,同时关注9月ESMO年会公布的FRUSICA-2 III期研究数据等关键节点。若创新药管线未能按预期推进,现金储备消耗速度可能超预期,进一步加剧市场对其可持续性的担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