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TOL(电动垂直起降器)行业在起飞前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低空人才紧缺问题尤为突出。以下是关于这一问题的详细情况:人才紧缺现状 各板块人才均短缺:eVTOL行业作为新兴产业,各板块人才紧缺问题都很突出。企业虽优先招聘具备民航、通航工作经验或知识基础的人才,也欢迎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汽车行业的跨界人才,但市场上完全匹配经验的人才很少,招聘难度大,招聘后往往还需内部培养。 飞手与维修人员缺口显著:飞手需先考取民航局中型超视距执照,再接受内部特定航空器操作培训,而外部培训航空器操作证的费用高达十几万,且当前中型无人机执照对操控员的要求仍沿用过往技术标准,导致考取执照耗时久、难度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飞手人才的培养。此外,维修人员的数量也难以满足行业发展需求。 高端人才需求旺盛:在技术研发类岗位里,除了传统的无人机/eVTOL工程师,那些掌握AI算法应用、具备大数据分析能力的高端研发人才也成为需求热点。以飞控算法工程师、气动专家等关键岗位为例,其年薪通常能达到50万元以上,有些企业为这类人才开出的薪酬甚至超过了百万元。人才紧缺的影响 制约产业商业化进程:2025年3月,亿航智能等公司虽已收到民航局颁发的载人类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标志着低空载人服务可正式开启商业化进程,但人才紧缺可能会影响其商业化的推进速度和质量。 增加企业成本:由于人才稀缺,企业为吸引人才往往需要付出较高的薪酬,同时内部培养人才也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成本,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应对措施 政策驱动: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支持人才培养,如广东省提出三年培养10万名低空经济技能人才的目标,对开展无人机驾驶员培训的企业给予每人5000元补贴;深圳市重点支持eVTOL驾驶员、低空物流规划师等紧缺人才培养,对符合条件的培训机构给予场地租金补贴,最高100万元/年。 产教融合:全国低空经济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推动企业与高校合作开设特色课程,如峰飞航空、京东物流等企业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合作,开展“低空物流”“eVTOL操控”等课程。大疆创新联合高校开展“无人机创新实践营”,培养学生的相关技能。 模式创新:深圳龙岗区的“低空经济试验基地”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展“订单式培训”,企业提出需求,高校定制课程,学员毕业后直接入职。广州市通过“人才绿卡”政策,吸引国外低空经济专家来华参与本地人才培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