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虚假宣传与合同欺诈,如何申请撤销合同并退赔费用?
本想签约成为电商平台加盟商,却在付款后发现软件无法正常使用且因违规方式被罚款;轻信“月入过万”的网店培训承诺,退休老人在支付数万元课程费后却发现对方失联。这些案例背后,都指向同一类问题——合同欺诈。
近年来,从加盟合作到教育培训,从产品代理到婚姻介绍,虚假宣传诱导签订合同的现象层出不穷。当一方通过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签订合同,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撤销该合同,并要求返还财产、赔偿损失。
一、虚假宣传构成合同欺诈的司法认定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判断虚假宣传是否构成合同欺诈,主要考虑以下要素:
欺诈故意:行为人主观上有使被欺诈人陷于错误判断的故意。
欺诈行为:行为人在客观上实施了欺诈行为,如对产品功能、公司资质、市场前景等作虚假陈述。
错误判断:被欺诈人因受欺诈而陷于错误判断。
因果关系:被欺诈人基于错误判断而作出签订合同的意思表示。
例如,在某加盟合同纠纷中,法院认为被告公司无证据证明其系拥有平台注册商标、企业标志、专利、专有技术等经营资源的资质,却向原告隐瞒了这一事实,使原告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签订合同,构成欺诈。
同样,某建材公司因在宣传中谎称产品“0甲醛”、拥有“负离子工艺”等功能,而被法院认定存在欺诈行为。
二、合同撤销权的行使要件
要成功行使合同撤销权,需满足以下条件:
证据充分:提供虚假宣传资料、不实承诺的聊天记录等证据。
及时行使: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撤销权。
未超除斥期间:自欺诈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未行使的,撤销权消灭。
在一起代理合同纠纷中,法院特别指出原告“提起本案诉讼在法定一年的撤销权行使期间内”,因而支持其撤销合同的请求。这意味着,即使确实存在欺诈行为,若未在法定期限内行使权利,也可能丧失救济机会。
三、合同撤销后的法律责任
合同被撤销后,产生以下法律后果:
返还财产: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
折价补偿: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
赔偿损失: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
在郑某与某电子商务公司合同纠纷案中,法院判决公司全额返还郑某支付的课程费28700元。
而在严某与某建材公司合同纠纷中,法院不仅判决撤销合同,还判令建材公司返还定金133205元,并赔偿严某的装修费、租赁费等实际损失283016元。
四、权利实现的策略与技巧
为实现权利最大化保护,建议采取以下策略:
证据收集:妥善保存合同文本、宣传资料、沟通记录、付款凭证等。
损失计算:全面统计直接损失(如已支付款项)和间接损失(如为履行合同支出的装修费、租赁费等),并保留所有费用凭证。
及时行动:发现欺诈行为后,应立即采取行动,避免因拖延导致损失扩大或超过法定期限。
选择维权路径: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撤销合同或要求承担违约责任。
五、防范合同欺诈的建议
为避免陷入合同欺诈陷阱,可采取以下防范措施:
充分调查:在签订合同前,实地考察对方公司的经营状况、市场口碑,核查其工商登记信息。
谨慎承诺:不要轻信销售人员的口头承诺和诱人广告,所有重要约定均应明确写入合同条款。
核实信息:主动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对方提供的资质证明、专利证书等信息的真实性。
保持理性:对那些声称“无门槛”、“轻松月入过万”的项目保持警惕,理性评估商业风险和回报。
当合同一方通过虚假宣传等手段实施欺诈时,法律为受欺诈方提供了撤销合同、返还财产和赔偿损失的救济途径。关键在于及时识别欺诈行为、保留完整证据并在法定期限内行使权利。
如案例中法官所言:“在民商事活动中,当事人一旦发现对方以欺诈手段,使自己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了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及时行使撤销权,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避免自己的损失扩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