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非和平安全论坛军事医学专题会议在京举办
一场跨越肤色的握手,开启了中非军事医学合作的新篇章,来自20多个国家的军队医学专家齐聚北京,共绘和平安全画卷中那抹温暖而坚定的色彩。
10月28日,第五届中非和平安全论坛军事医学专题会议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和非洲20余个国家军队卫生部门领导、医学专家参加会议。
本次会议以“共创·共建·共享——推动中非军事医学合作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设置了卫生勤务理论与管理创新、军事药学与军事医学、多样化非战争军事行动医学保障、军队医疗机构现代化建设及军事医学人才创新培养等议题。
会议还组织了学术沙龙、参观考察等活动,旨在进一步深化中非军事医学务实合作,提升共同应对医疗卫生领域挑战能力,为共筑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01 会议背景:跨越山海的生命对话
若将和平绘作画卷,中非军事医学合作必是其中一抹温暖而坚定的色彩。
当不同肤色的手紧紧相握,一场关于生命与健康的对话在北京热烈开启。
新轮科技革命深刻影响人类社会进程,国际安全形势日趋复杂,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叠加。
在此背景下,携手规划中非军事医学合作未来蓝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从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张晓刚大校在10月17日宣布会议消息,到10月28日正式开幕,这场为期数日的专业盛会凝聚了中非双方的共同期待。
02 议题设置:直面现代卫勤核心挑战
大会议题直指现代卫勤保障的核心。
从卫生勤务理论创新到军事药学发展,从非战争军事行动到医疗机构现代化,再到军事医学人才培养,每一个议题都是一把钥匙,开启提升部队卫勤保障能力的大门。
“非战争军事行动是现代军事医学中关键的一环,”来自贝宁的国防部军事医学局专家金斯基·奥马尔·达周的话语,道出了各国军队医务工作者的共同使命。
在这些行动中,军事医学的边界不断拓展——既要保障军队,也要守护民众;既要应对维和任务,也要处置疫情危机。
会议通过学术报告、专题研讨与技术展示等多种形式,为中非军事医学合作搭建了高水平的交流平台。
03 交流亮点:从技术创新到实战经验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代表系统展示了从未知病原体鉴定技术,到目前日益强大的全球病原体分析系统。
非方代表带来的不只是理论,更是从战火与疫情中淬炼出的实战经验。例如,在资源受限环境下,腹股沟疝与急腹症手术中的控制性损伤技术,每一个细节都凝结着智慧。
为深化交流,本次论坛特设多个学术沙龙。战创伤专场里,从救治康复到严重骨折远程救治的技术链条完整呈现;
传统医学专场中,中医药维护军人健康的独特价值引发深入探讨……这些探索,如同拼图般一点点构建起现代军事医学和现代军队医疗机构的完整图景。
04 合作成果:互学互鉴的典范之路
多年来,中非在联演联训、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人员培训等方面互学互鉴,为国际医疗合作树立了典范。“合作”与“共同发展”成为本次会议的高频词。
作为中非军事医学合作的亲历者,埃塞俄比亚国防军总医院医疗主管格耐特·依玛·塔德塞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学习两年。
他不仅掌握了先进医疗技术,也与中国同行结下深厚友谊。
纳米比亚国防和退役军人事务部卫生局长恩达潘杜拉·雅各布表示,本次会议议题贴近非洲国家实际需求,多个学术报告令她受益匪浅。
她特别提到,中国专家关于战创伤救治创新技术与应用转化的报告内容丰富实用,展现了中国军队的医疗创新成果。
05 未来展望:构建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
“期待双方在航海与潜水医学、航空航天医学等专业领域实现机构对接。”埃及军事医学院院长艾哈迈德·叶海亚·穆斯塔法·艾哈迈德在采访中表达了这样的愿望。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谢剑炜表示:“通过此次会议,我们与非洲同行深入交流,共同研判全球与地区在公共卫生安全、军事医学保障领域面临的新挑战与新机遇,明确了中非军事医学合作的重点方向与实施路径。”
加蓬三军卫勤总局长让-马塞尔·曼吉·劳森表示:“中国长期帮助非洲国家应对病疫、建设公共卫生体系,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
相信以本次会议为契机,中非在军事医学领域的合作将更加广泛深入。”
会议在热烈、友好的气氛中落下帷幕,合作的新篇章刚刚翻开。当各国代表携手,他们收获的不仅是学术知识,更是共同守护生命的坚定信念。
强大的卫勤力量,一直以来都是和平的基石。而这次合作交流,为中国和非洲国家的军事医学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
正如阿尔及利亚军队中央医疗局科研处处长本纳夫拉·艾萨所言:“虽然中非相隔万里,但双方人民心意相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