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日报》网站9月22日的相关报道指出,在全球其他地区核电发电量总体停滞十多年的情况下,中国大力发展核电推动全球核能发电量创下历史新高。这一现象背后,既有中国核电产业快速发展的现实支撑,也反映出全球核能发展格局的深刻变化。以下从数据表现、中国推动因素及全球核能发展趋势三方面展开分析: 全球核能发电创新高的核心数据根据9月22日发布的《2025年世界核工业现状报告》,2024年全球近420座核反应堆总计发电2677太瓦时,创下历史纪录。而世界核协会发布的《世界核能业绩报告2025》则显示,2024年全球核电厂发电量达2667太瓦时,突破2006年2660太瓦时的历史最高纪录,同时全球核电机组平均容量因子已提升至83%,超60%的核电机组容量因子维持在80%以上。从地域分布看,全球核能发展呈现明显的“西降东升”态势。发达经济体拥有全球70%的在运反应堆,但机组平均服役年龄超36年,美国、法国、日本在运反应堆平均年龄分别达41年、37年、32年,大量机组面临退役或延寿抉择,导致欧美地区核电占比持续下降,欧盟核电在电力结构中的份额已从34%降至23%。与之相反,新兴经济体成为核能建设主力,截至2024年底,全球63座在建核反应堆中四分之三位于新兴经济体,中国贡献了其中的29座,占全球在建总量近一半。 中国推动全球核电增长的关键动力装机容量与发电量稳步提升:截至2024年底,中国大陆并网运行核电机组58台,总装机容量6088.094万千瓦,位居世界第三;在建核电机组27台,总装机容量3230.9万千瓦,连续18年全球第一。2024年中国核电发电量增至418太瓦时,虽占全国发电总量比例为4.7%,但增量显著,成为全球核电增长的核心引擎。技术自主与国际输出突破:中国通过自主研发实现技术跨越,“华龙一号”等机型打破国外垄断,2017至2024年全球启动建设的52座核反应堆中,25座采用中国设计,占比近一半。同时,中国积极推进核电“走出去”,在海外核电项目中逐步提升话语权,与俄罗斯共同主导全球传统核能技术格局。政策支持与规划落地:中国将核电作为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抓手,2024年核准11台核电机组,连续3年核准数量超10台;2025年还将核准开工一批沿海核电项目,稳步推进在建工程。根据规划,2025年中国在运核电机组总装机容量将超过法国,跻身世界第二,2030年前有望超越美国和欧盟,成为全球核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 全球核能发展的未来趋势小模块化反应堆成新赛道:小模块化反应堆(SMR)因建设周期短、灵活性高,可适配偏远地区供电、工业供热等场景,成为各国竞争焦点。全球超80种SMR设计处于研发阶段,中国中核集团“玲龙一号”预计2026年商运,将成为全球首个陆基商用SMR;美国、英国、法国也在加速布局,计划2030年代初实现SMR投产。国际能源署预测,若政策支持到位,2050年全球SMR装机或达190吉瓦,累计投资突破9000亿美元。核电版图持续东移:国际能源署预计,203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将超越美欧,到本世纪中叶,中国核能装机容量将增加两倍多,其他新兴经济体也将实现翻倍增长。与此同时,俄罗斯凭借技术出口优势,在全球6个国家有23吉瓦反应堆采用俄式设计,中俄共同推动全球核能产业重心从西方转向东方。低碳转型需求强化核电地位:随着全球电力需求激增,尤其是人工智能、电动汽车等领域用电需求快速增长,核电作为稳定的低碳电力来源,其重要性日益凸显。目前核电每年可避免约1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未来有望在全球气候治理和能源安全中发挥更关键作用,国际能源署预测,在积极政策推动下,2050年全球核电容量或超1000吉瓦,较当前大幅提升。
|
|